读王树增长征有感体会,王树增长征读后感800字
长征王树增摘抄加赏析
1、正值长征胜利八十周年之际,《长征》修订版的推出具有重要的历史和纪念意义,它既是对伟大崇高的长征精神的致敬,也是向广大《长征》读者的一份隆重献礼。 王树增先生依据全新史料,在原版《长征》的基础上进行了部分增加和全面修订,添加了大量对战役、人物的细节补充,推出了全新的《长征》修订版。
2、王树增的《长征》这本书让我特别惊讶的地方,就是,它完全是一本士兵的史诗和悲歌。作者认为每一个长征参与者,不管他是司令员还是炊事员,都是历史的主角,所以他永远是在描写队伍,队伍在怎么走,而不是在描写统帅部。
3、其实从一开始红军就胜利了,因为他是正义之师。红军深得民心、团结奋战、保卫祖国。无论是大渡河还是金沙江;无论是爬雪山还是过草地;无论蒋介石的部队有多少炮弹;也无论多么少的食物和多么恶劣的天气。这一切都无法阻挡红军的步伐。
4、王树增,1952年2月在北京出生,毕业于北京师范大学。 他是中共党员,硕士研究生,少将军衔,国家一级作家。 王树增曾任中国作协第七届全委会委员,全军艺术指导委员会委员。 1970年,他应征入伍,1986年转业后任中国作家协会鲁迅文学院教师、办公室主任。
5、关于长征读后感1000字王树增,长征读后感1000字这个很多人还不知道,今天来为大家解答以上的问题,现在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!人生就像一次长征,有千千万万个困难在对岸等着,无论失败与成功,主要有一颗乐观向上,不为危险,勇于先锋的心,那你就是英雄,你就是成功者,你就是我们心目中的红军。
王树增长征每章概括
《长征》王树增每章内容概括如下:第一章《突出重围》主要讲述了红军如何在国民党的围追堵截中,从江西瑞金出发,开始了艰苦卓绝的长征。这一章详细描绘了红军在强敌环伺、险象环生的环境下,依然保持着高昂的斗志和坚定的信念。
第二章 绚丽之梦-1930年8月,江西瑞金 1930年8月,中国工农红军开辟以瑞金为中心的根据地。红一方面军发展到拥有九军团,约17万人。第三章 十送红军-1934年10月,江西瑞金 红军反围剿失利,红军主力6万人被迫长征。
在草地的泥泞中,红军面临着严峻的生存挑战,许多战士因饥饿而丧生。即便如此,他们对抗日的决心依旧坚定。彭德怀甚至考虑牺牲自己的战马以解燃眉之急。 刘少奇和彭德怀在草地上寻找失踪的周团长,他们的心情沉重,对那些牺牲的战友表示深切的哀悼。
第四部分(“草地之夜”):饥饿难耐的红军指战员高唱《马赛曲》,举行篝火晚会,用革命的乐观主义精神来战胜困难。随着先遣队送来粮食解围,红军指战员沉浸在胜利的喜中。
在“草地之夜”一章中,红军战士们因饥饿而痛苦,但他们通过高唱《马赛曲》和举办篝火晚会来保持乐观精神,庆祝先遣队带回的粮食解了他们的燃眉之急。王树增的《长征》以全新的视角书写了这一人类历史上的伟大行军,是首部获得国家级图书奖项的长征题材作品。
长征王树增细节描写的特点
1、王树增的《长征》这本书让我特别惊讶的地方,就是,它完全是一本士兵的史诗和悲歌。作者认为每一个长征参与者,不管他是司令员还是炊事员,都是历史的主角,所以他永远是在描写队伍,队伍在怎么走,而不是在描写统帅部。
2、第二章 绚丽之梦———1930年8月,江西瑞金 1930年8月,中国工农红军开辟以瑞金为中心的根据地。红一方面军发展到拥有九军团,约17万人。第三章 十送红军———1934年10月,江西瑞金 红军反围剿失利,红军主力6万人被迫长征。
3、王树增查阅了大量的史料,实地采访了许多老红军战士,书中的许多重大事件和资料都是首次披露;在书中,作者弘扬了长征体现出来的国家统一精神和不朽的信念力量;此外,作者还讲述了在这一伟大壮举许多感人小事,让我们通过丰富的细节更加亲近地去接触长征的历史。
4、写作《长征》的过程,也是王树增思想不断升华的过程。开始他对长征的认识只是在人类的忍耐力或坚韧力的层面,而写作过程中更令他感动的却是中国工农红军所张扬的理想主义。长征中最小的一支部队是红25军,他们的平均年龄不到15岁,最小的红军9岁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