苏轼赤壁赋感想,赤壁赋的感想
怎样理解苏轼在《赤壁赋》中表达的人生观
无端受屈、含冤入狱的苏轼,在 乌台诗案结案后不久,就被贬谪为黄州团练副使,所幸的是黄州地方官吏钦慕他的为人与俊才,非但不加管束,还常常任他在管区内纵情游山观水,而情豪兴逸的苏东坡则每游一地必有诗文纪盛,《前赤壁赋》与《后赤壁赋》就是这一时期留下的不朽名篇。
《赤壁赋》阐明的人生哲理如下:客与苏子的对话,其实讲述了两个人生观点,客认为寄蜉蝣于天地,渺沧海之一粟,所以哀余生之须臾,羡长江之无穷。而苏子的人生观则更为豁达,他认为。惟江上之清风,与山间之明月,耳得之而为声,目遇之而成色,取之无禁,用之不竭。
《赤壁赋》中,客流露一种消极的人生观和虚无主义思想。苏轼针对客之人生无常的感慨陈述了自己的见解,以宽解对方。客曾“羡长江之无穷”,愿“抱明月而长终”。苏轼即以江水、明月为喻,提出“逝者如斯,而未尝往也;盈虚者如彼,而卒莫消长也”的认识。
《赤壁赋》中蕴含的这四个人生问题都由作者被贬黄州的遭遇所引发,由作者的悲伤苦闷心情所统领,通过对这些人生问题的分析,苏轼在逆境中苦闷、彷徨寻求精神解脱的心路历程,同时也从中体验到了深刻的人生哲理,这对每个人无疑都具有极大的启发意义。
同时,苏轼这种宇宙观和人生观固然表现了他对政治迫害的蔑视,对于所追求的理想的坚持,身处逆境依然那么豁达、开朗、乐观、自信,但也表现了他随缘自适、随遇而安的超然物外的生活态度。这种生活态度往往包含着无可奈何的自我安慰,从流连光景中寻求精神寄托。
作者刚刚开始对人生持悲观态度(客的态度),但是后来以变和不变两方面给自己说理,最终由忧愁、悲观走向了欢喜、乐观,是对人生看法的一次突破。
苏轼的《赤壁赋》给了你哪些启示?
明月清泉自在怀 ——读苏轼《赤壁赋》有感 小江说:“学完《赤壁赋》,我觉得自己超然了。惟江上之清风,与山间之明月, 耳得之而为声,目遇之而成色, 取之无禁,用之不竭,是造物者之无尽藏(zàng)也,而吾与子之所共适。
《赤壁赋》中蕴含的这四个人生问题都由作者被贬黄州的遭遇所引发,由作者的悲伤苦闷心情所统领,通过对这些人生问题的分析,苏轼在逆境中苦闷、彷徨寻求精神解脱的心路历程,同时也从中体验到了深刻的人生哲理,这对每个人无疑都具有极大的启发意义。
解先纠正一下,《赤壁赋》是苏轼写的,不是柳宗元。启示:苏轼针对客之人生无常的感慨陈述自己的见解,以宽解对方。客曾“羡长江之无穷”,愿“抱明月而长终”。苏轼即以江水、明月为喻,提出“逝者如斯,而未尝往也;盈虚者如彼,而卒莫消长也”的认识。
达观的人生境界 历来称《前赤壁赋》有《庄》《骚》文法,所谓潇洒神奇,出尘绝俗,此论固然不错。但是,文章留名千古,岁月遗芳,不仅仅是苏轼的文笔,还有他文章中深含的思想和哲理。
苏轼的《赤壁赋》不仅是一篇优秀的文学作品,更是一部充满哲学思考和人生智慧的经典之作。在这篇赋中,苏轼通过对自然景观和历史典故的描绘,表达了自己对生命、历史和宇宙的看法。他以豁达的心态和独到的哲学思考,阐述了自己对生命的理解和体悟,给后人留下了深刻的启示。
苏轼在《赤壁赋》中流露出哪些感情?
赤壁赋中苏轼的感情基调的主体是悲伤。虽然诗歌的风格是豪放,但是并非感情基调。一般人认为是作者抒发自己面对厄运的一种旷达胸怀和悠远情志。其情感是“乐—悲—乐”。但从整个历史背景及作者写作心理上看,苏轼在赋中并没有真正地快乐过。
第二部分(从“于是饮酒乐甚”至“泣孤舟之嫠妇”)写由乐转悲的感情变化,表达了作者惆怅失意之情。本部分以“饮酒乐甚”开头,承接上段,把游人之乐推向一个高潮。在“乐甚”情况下,自然是“扣舷而歌”了。作者在政治上屡屡受挫,长期郁结心头的苦闷在酒的刺激下,也要有所流露。
在文章的结尾,苏轼的感情已经完全转向了乐观和豁达。他通过与客人对话,表达了对生命的珍视和对未来的希望。他不再沉溺于过去的失败和挫折,而是积极面对未来,追求内心的平静和宁静。总之,苏轼在《前赤壁赋》中的感情经历了从悲观失望到乐观豁达的变化。
赤壁赋的情感苏轼用赤壁赋表达了他怎样的情感
1、《赤壁赋》表达了作者郁郁不得志的思想感情。此赋通过月夜泛舟、饮酒赋诗引出主客对话的描写,既从客之口中说出了吊古伤今之情感,也从苏子所言中听到矢志不移之情怀,全赋情韵深致、理意透辟,实是文赋中之佳作。
2、表现了作者政治上受挫后的惆怅苦闷和抑郁心情,同时也显示出作者自我解脱的旷达胸襟。
3、作者郁郁不得志的思想感情。《赤壁赋》是北宋文学家苏轼创作的一篇赋,作于宋神宗元丰五年(1082年)作者贬谪黄州(今湖北黄冈)时。此赋记叙了作者与朋友们月夜泛舟游赤壁的所见所感,以作者的主观感受为线索,通过主客问答的形式,反映了作者由月夜泛舟的舒畅,到怀古伤今的悲咽,再到精神解脱的达观。